接下来的选择奖励物品,主要应该由孩子根据自己的喜欢来决定。但是,有的孩子有语言障碍或智力障碍而不能表达自己的喜好。在这种情况下,教者应该注意观察,并且从观察的结果中了解孩子喜欢的东西。在训练的开始阶段,奖励物品可以相对小一点,并且可以用来即时性地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到了孩子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以后,教者也可以用比较大一些的而需要孩子等一段时间才能争取到的奖励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代币制可以作为中介来鼓励孩子。
也就是说,孩子做了良好行为后,得到的不是实际的奖励物品,而是一些符号如玩具钱币或者五角星等等。孩子在以后可以用积累起来的符号来换取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有必要强调的是,教者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在给孩子实物奖励的同时,也给孩子以社会性的奖励如表扬和称赞等等。这样,在一定的时候,教者可以用社会性的奖励来逐渐取代实物奖励,如对孩子良好行为经常给予表扬性语言和正面积极的评论。
教者还要解决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即如何帮助孩子记录自己的行为。通常来说,教者要为孩子准备一定的记录材料。例如,假定干预程序的目标是增加孩子的恰当行为,教者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计数器,如果是类似体育用品的腕带计数器则更好。这样,每当孩子发出一个恰当行为,例如与他人有社会性的交往,教者可以教他在计数器上按一下。以后,他可以用得到的积分来换取奖励物品。或者,教者可以为孩子准备一张时间表和一个定时会发出声响的手表。每当手表过了一定的时间(如10分钟)而发出声响的时候,孩子就在时间表上的相应格子内打一个勾以表示自己有没有作出规定的社会交往行为。到了事先规定的时间,孩子可以根据得分的多少而向教者领取奖励物品。必须指出的是,教者可以根据条件的不同而为孩子准备各种各样的记录材料。如一个小笔记本和一张索引卡片等,都可以被孩子用来作为记录自己行为的用品。
在这之后,教者就可以训练孩子实际记录对象行为了。教者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在他表现出并且记录了自己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可以得到奖励物品。教者可以把这种奖励物品放在孩子看得到而拿不到的地方,然后开始教孩子记录自己行为的方法。举例来说,教者可以给孩子一张上面画有“田”字的索引卡和一支短铅笔。
然后教者与孩子做以下四个步骤:第一,让孩子知道他每次做了规定的对象动作后,如与人说话交往等,他就在索引卡上的一个方格子里打一个勾。第二,告诉孩子等他在索引卡上的四个格子中全打了勾时,他就可以从教者处领取奖励,如玩他比较喜欢的游戏等。第三,教者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孩子。每当孩子做了规定的对象动作并自我记录后,就鼓励他做得好。而如果孩子做了规定动作但没有马上记录,教者就提醒孩子记录自己的行为。第四,当孩子达到了初期目标后,例如与人交往有四次了,教者就提醒他:“你得到多少分啦?你得到四分后可以做什么呀?”等孩子领取并用完了奖励物品后,教者可以重新开始上述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者不仅要奖励孩子的对象行为,更要注意奖励孩子的行为自控的技能,如及时如实地记录自己的行为。这样,教者才是真正在培养孩子的行为自控技能,以便将来当没人在场的时候,孩子也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必要的控制和管理。为此,教者要就孩子对自己社交行为的如实记录,经常地给予口头的和实物性的表扬奖励。
教者在对自闭症孩子进行行为自控能力的训练时,其目的是希望孩子发展起一定的独立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者可以逐渐增加行为自控技能的时间要求。教者在开始训练时,一般都把时间要求定得较短,如10分钟到60分钟左右。在这一时间结束后,孩子就可以向教者汇报并领取奖励物。
随着训练的进展,教者可以把时间要求逐渐拉长,如每半天为一个单位等。在这里,行为时间或者记录时间的增加拉宽,也就意味着孩子独立程度的逐渐提高。另外,教者要逐渐地“淡出”。当孩子在训练中表现出进步如能如实记录自己的行为时,教者要有计划地逐渐地离开训练现场。在一开始时,教者也许只是找个理由暂时地离开一会儿。教者在自己离开的这一阶段,既可以让其他在场的人留心观察,也可以自己通过窗口观察孩子的行为。这样,可以使得孩子逐渐地养成独立自己观察自己行为的习惯。
从比较终的根源上说,当自闭症孩子能够通过自我控制而表现出恰当的社会交往行为,则他们便有可能从其他孩子的反馈和互动中受到自然奖励。从而,他们的社会交往行为能够得到强化而持续下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行为自控能力是一种关键性行为,由此便有可能使得社会行为群中的其他技能得到发扬。
友情链接:{dede:flink linktype='3' row='120'}[field:link /]{/dede:flink}
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54号(西二环白纸坊桥东南角)
服务热线:010-83980888 / 010-83980777 / 010-83980779
(京)医广【2021】第01-12-0010号
注: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诊疗的依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