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热线:010-83980888 工作时间:8:00-18:00
您的位置:主页 > 精神科 > 自闭症 >
自闭症

以行为自控训练帮助自闭症儿童使用社会交往的技能

发布时间:2020-11-18 10:53:42 来源:北京军颐中医医院 字号:| A+ | A- |


  自闭症儿童学得一些社会交往的技能后,还要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恰当运用这些技能。而这一环节,对他们来说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其原因,一是在于社会交往的具体情况与要求是千变万化的。二则在于许多自闭症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依赖性过多而自主性不够的问题。而通过行为自控训练,有可能进一步帮助自闭症儿童使用社会交往的技能。




  一般来说,行为自控能力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奖励。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当人们在观察自己行为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并发生变化。例如,当一个平时常常咬指甲的学生在观察并记录自己咬指甲行为的时候,他的咬指甲行为很可能会对观察产生反响从而趋向式微。当自我观察与自我奖励相结合的时候,人们便有了更为强烈的动力来改善自己的行为。行为自控能力是自闭症儿童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记录和获得奖励来增加自己的社会交往行为的一个枢纽。这是一种能力,可以用于指导自闭症孩子恰当运用各种具体社会技能。或者用美国心理学家凯戈尔的话说,行为自控能力是一种关键性行为。根据行为心理学关于行为群和行为扩展化的原理,对关键性行为的掌握有可能扩展到行为群中的其他技能上去。


  以下,我们先用文献提供的个案为说明行为自控训练的过程作个铺垫。罗纳是个十岁的自闭症孩子。在社会场合中,他很少与人有眼光接触。罗纳爱好的活动是用录音机听音乐。于是,与罗纳工作的心理学家提出方案:如果罗纳能够在与人交往时有目光接触并且在卡片上将此记录下来,他就能够得到一个磁带作为奖励。起先的要求仅仅是罗纳在一次社会交往中与同伴有过恰当的眼光接触,他就能够得到一个磁带。


  以后,罗纳与人交往的时间被逐渐地拉长,而且他所作出的眼光接触也相应的要逐渐增多。具体地说,心理学家为他准备了一个会定期发出声响的手表。罗纳必须在每次听到手表的声响后,对自己是否与在场的别人有过恰当的眼光接触在卡片上作下记录,以此作为他所得到的点数。罗纳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记录点数后,才能够得到一个新的音乐磁带。这样的干预先是在家里开始。


  后来,在学校老师的配合下,同样的行为自控程序在罗纳上课的教室里也得到了扩展。干预结果表明,罗纳在与人交往时,眼光接触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教者可以将此行为自控程序用于教罗纳学习使用其他的社交技能。例如,罗纳的教师可以对他说“你如果能够增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并将之记录下来,只要达到一定的点数后就可以得到一个磁带作为奖励”如此等等。


  以此个案为契机,我们来对行为自控能力训练的主要程序及其在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应用,作一介绍。教者和孩子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对训练的目的有共同认识,并且对干预的对象行为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前面所强调的,对象行为必须是那些能够帮助自闭症孩子在社会交往场所中学以致用并且得到实际好处和价值的社交技能。对象行为既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同时有数个。


  为了便于对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这些对象行为必须是非常具体的,而不是笼统抽象的。例如,“提高社会技能”这一对象行为就非常含糊一般。而“与人交往时要注意看别人的眼睛”或者“离开别人时要说再见”这些对象行为就清晰得多。如果特定的行为自控技能训练只有一个对象行为,则教者可以选择影响比较大的行为作为对象行为来开始干预。在可能的情况下,教者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选择对象行为,以增加孩子合作的可能性。在对对象行为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后,教者接下来还要为干预程序确定一个目标。这样,孩子就会有个努力的方向。目标可以设定为一个社会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次数,如一位自闭症孩子要在一堂体育课内与同伴交谈三次等。


关键词:行为自控训练,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的技能

友情链接:{dede:flink linktype='3' row='120'}[field:link /]{/dede:flink}

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54号(西二环白纸坊桥东南角)

服务热线:010-83980888 / 010-83980777 / 010-83980779

京ICP备14004258号

(京)医广【2021】第01-12-0010号

注: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诊疗的依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