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自闭症孩子有较好的视觉接受能力。许多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还有一定程度的阅读能力。这样的条件,为教者使用视觉提示以帮助自闭症孩子进行社会沟通和会话创造了基础。具体说来,在自闭症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交往时,教者可以在不显眼的地方观察。如果教者发现自闭症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有所迷失或者没有运用事先学得的技能,便可以为孩子提供视觉提示卡片。例如,教者可以向自闭症孩子出示写着“嗨,大伟”或者“看我的”的卡片,以提示孩子用这种语言来取得对话伙伴的注意。当然,教者也可以用其他相应的视觉提示来帮助自闭症孩子主动引起话题和提出恰当的问题。
例如,教者可以向自闭症孩子出示“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的字条,从而提示自闭症孩子在交往中以此来主动引起话题。教者还可以用录像反馈的方法,在交往后对自闭症孩子加以奖励或者提出新的要求。从操作上说,教者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以把自闭症孩子和其他孩子的社会交往和会话过程用摄像机或者数码相机加以录像。其后,教者与孩子一起观看关于交往对话的录像片。
对于孩子在交往对话中的成功方面,如其用语言取得对话伙伴的注意,主动引起话题,提出恰当的问题,以及维持伙伴之间的对话等,教者可以在这个时候加以肯定和奖励。如果录像片反映出孩子在交往对话中有不成功的方面,教者可以指出改进的方法,并用亲身示范或者让孩子排练的方法来为其将来的改进创造条件。
这里,我们以Thiemann和Goldstein(2001)的实验为例,说明用社会故事帮助自闭症患者提高理解他人想法能力的实际效果。参加这一实验的五位自闭症孩子,年龄在六岁到十二岁之间。这些孩子都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是在社会性的交往和沟通方面显示出较为明显的障碍。除了自闭症孩子以外,还有十位正常儿童参加了实验,以作为研究者的教育助手。这一实验的具体目标是要提高自闭症孩子以下四个方面的沟通行为。第一,回答其他小朋友的问题和打招呼;第二,取得其他小朋友的注意;第三,主动地发表意见;第四,主动地提出问题。而维持伙伴之间的对话,则作为第二位的相关性目标行为来评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者使用的干预方法,主要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视觉社会故事。例如,研究者根据上述四种目标行为,写了四个视觉社会故事。其中每一个视觉社会故事都包括有描述性句子、揭示性句子、指示性句子和评论性句子。例如,在以“取得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为主题的故事中,第一句句子是“小朋友们往往让其他小朋友看自己的玩具和游戏”。第二句句子是“大家都喜欢互相分享”。第三句句子是“我也可以把我的玩具和游戏让其他小朋友看”。第四句句子是“如果我这样做,他们会高兴的”。
友情链接:{dede:flink linktype='3' row='120'}[field:link /]{/dede:flink}
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54号(西二环白纸坊桥东南角)
服务热线:010-83980888 / 010-83980777 / 010-83980779
(京)医广【2021】第01-12-0010号
注: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诊疗的依据 | 网站地图